最近一段时间,一直在和设计师探讨新书的封面,写书用了10个月。设计一个封面已经用了两个月。这两个月里设计了二十几个版本,很多封面,一出来的时候能给人一些新鲜的刺激,但是,两三天之后再看,就没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。
中午从出版公司回来的路上,我在想,有必要吗?一本书而已!像挤奶一样一点一点写出来,又用尽了喝奶的劲来设计一个封面。值吗?一个月后把他扔向市场,也只是芸芸众书中的一本。读者未必青睐,卖得不好,连我写作时抽的烟钱都赚不回来。话虽如此,我还是尽力地去把它做到最好,因为对我而言,它是个孩子,不是个产品。
两年前,我还在中关村上班,中午休息,就会去第三极图书大厦转转,在一上午的忙碌之后,偷得片刻悠然。但是,两年前,第三极书局轰然“倒塌”。在人潮涌动的中关村,我觉得像是少了一块绿地。几天前,乔布斯去世,很多中国人去苹果专卖店门前悼念。很多人连乔布斯的生平都不知道,我觉得多少有些矫情。相比较而言,第三极书局搬出第三极大厦可能更值得悼念,因为,在这个事实的背后是这些年来,国内传统书店的纷纷倒闭。国民阅读的逐年衰退。
今年7月,北京最著名的人文学术书店“风入松”宣布停业;接着,中国最大的独立书店之一季风书店一年内关了四家门店;杭州的“光合作用”、“铁驴”也在近期纷纷关门……仅2007年到2010年,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多家。
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,微利的书店凭什么来矗立在城市街头?你可以说这是市场竞争的公平结果。但是没了书店,我们的城市就少了一道风景。有人说,图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,那么,书店就是人类的精神花园。在一个没有花园的城市里,我们只会越来越浮躁,越来越焦虑。
阅读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?在一个完全功利的社会里,每一种行为都会遇到这样的拷问。事实上,我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。从我的阅读经历来看,阅读确实没有带给我什么明显的改变。我是个记忆力极差的人,很多书看过了就忘,甚至连一个经典的句子也记不住。因为这样的缘故,我写作时,不会引经据典,聊天时,也不会口若悬河。但是,走在很多城市的大街上,只要有时间,只要有书店,我都会不自觉地走进去。在书店里,看见一位姑娘站在那里,安静地翻书,我会觉得她更智慧,更优雅,和在商场里看到的漂亮姑娘是完全不同的印象。我只能说,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,美好的是沉浸其中的安静。
有人说,实体书店的消失是阅读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。我不认为这会是一种必然选择,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回归传统阅读。因为,数字阅读只能是一种浅阅读和碎片阅读。这种阅读方式无法带给我们更深层的精神享受。从阅读内容来看,数字阅读的主流是网络文学,因为数字阅读终端和平台都不愿意花钱去买版权,只好拿那些免费的网络文学来吸引读者。但是,网络文学大多数都是垃圾精神食品。网络文学对于青少年的益处甚至都比不上黄色网站。在以字数和阅读数作为计价单位的网络平台上,诗歌成了最廉价的文字。取而代之的是长的像拉面,臭得像裹脚布一样的文字,很多网络文学作者,在字数和网友的要求下,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,不懂写作技巧,不注重文字美感。一味地追求情节的离奇。这种不符合创作规律的运营模式,产生出来的只能是廉价的垃圾食品。
网络平台只是把那些有点文学梦想和写作天赋的青年变成了打字员。还有很多传统作家出来为这种虚假繁荣的写作模式捧场,似乎不捧场就不能体现他们的宽容。实际上,他们在骨子里根本就看不起网络文学。他们的错误只是虚伪,因为网络文学确实不值得尊重。我必须澄清一点,网络文学也产生过几部不错的作品。但是,就整体而言,这种模式对写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毫无益处。
促使传统书店退出历史舞台的另一个原因是网购的飞速发展。网购本身是没有错的,对于出版社和出版公司而言,能够节约发行。对于读者而言,能够得到实惠,并且可以足不出户,拿到自己想要的书。本是一个多赢的局面。遗憾的是,正是网络销售的无序无良竞争,加速了传统书店倒闭,也把整个图书行业挤压成了一张惨不忍睹的照片。
几个月前,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微博上语出惊人,他表示,公司的图书音像部门三年内如果盈利将开除整个部门。有读者为这点区区小利叫好。但是,这种行为只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才会有的畸形竞争手段。在西方,早被人起诉为不正当竞争了。有本事你就一直不赚钱经营,有本事你拿家电行业来促销竞争。拿一个频临灭亡的图书行业来吸引眼球,我只能说你欺负文化人,太无耻!
在京东之后,当当网也好不到哪里去。当年当当网以图书销售为主业的时候,顶多打个八折九折,这些年,业务拓展开了。图书行业这点微利他们也看不上了,成为他们与竞争对手博弈的一个工具。很多新书,五折、六折销售。网络销售平台已经把图书这点利润不当回事了。他们不好好做生意,打破基本的商业规则,把图书作为一种商业博弈的试金石。这样不正当竞争的后果就是,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生存举步维艰,写作者无法活得体面,知名作家转型去写剧本,年轻的作家彻底看不到希望,文学在中国没有了传承和发展。
政府年年都在高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但是,城市却容不下一家小小的书店。书店的消亡,更深层的原因是,国人物质生活的膨胀,精神生活的委顿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文艺复兴运动,不仅为西方国家带来了科学与艺术革命,更揭开了现代欧洲经济繁荣的历史。而我们,却把文学衰亡和书店倒闭做成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。
国家每年要花上亿的资金去保护大熊猫,却没拿一分钱来扶植传统书店和文学事业。这个地球上,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,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。为什么偏偏就要保护大熊猫?就因为他长的可爱吗?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,既然这种中看不中用的物种完全失去了生存能力,就让他自生自灭吧。大熊猫如果灭绝了,中国没有过错,是其自身进化的结果。但是,中国人如果丢掉了阅读,国家却是有责任的。
这些年来,房价涨了,粮食涨了,工资涨了。唯独书价没涨。一本二十几块钱的图书,印刷成本占了三四块,作者拿了一两块,一级二级批发商赚个两三块,书店赚个一两块。整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苟延残喘。而同样的书籍在香港可以买到五六十块钱。为什么不涨呢?原因很简单。不涨都没人看,涨了就等于自杀。
也许只有把图书做成一种文化,它才在当下的中国能够获得认可。因为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希望自己有文化,又不是真的希望武装头脑。而是希望让别人看起来,他很有文化。倘若,一本书卖个几千块,肯定会有人愿意买回来送人,或者放在书房里面装门面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知道,几乎没有人能够凭借一己之力,梳理图书行业的竞争乱像,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传统书店从我们的生活中消亡。我们在这个城市里辗转,奔走,总有一天,会渴望摆脱这丧心病狂的浮躁。那个时候,是否还有一家书店能够让我们驻足小憩,偷得半日安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