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励志人生 >> 成功特区 >> 内容

如何定义成功---“成功学”为什么会变成毒药?

时间:2013/3/4 10:35:37

“成功学”为什么会变成毒药?

在某期央视《看见》栏目中,柴静问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张炘炀“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”时,张回答说,“北京户口,买房,找个好工作。”他还说,“我博士出来,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。博士毕业有用吗?”作为一名被誉为神童的中国最年轻博士生,张炘炀是如此看待成功的。还有一位父亲,他的口号是“三天一顿打,孩子进北大”,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、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,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。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,他叫萧百佑,被称为“中国狼爸”。

“成功学”不仅席卷了校园,社会上也到处可见成功学大师的身影,而且听者如同嗑药了一样上瘾。“成功学”为何成了一剂流行的毒药?









成功可以复制吗? 


“成功学”的两个基本逻辑 成功学,顾名思义,就是教人如何成功的学问。姑且不说有没有这门学问,单从其本质来说,无非是两个基本逻辑:一,我成功了,肯定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一套经验;二,你不比我笨,你也可以按照我的心得体会复制我的成功。“我的成功可以复制”,大概是对这两个基本逻辑的经典提炼。世界上总会有成功人士冒出来,世界上大多数不“成功”的人也没几个自认为比别人笨,同时又渴望成功人士的“成功”,所以成功学大行其道并不奇怪。奇怪的是,这两个逻辑居然有那么多人认同!


成功很难复制,更难粘贴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无非就是凡事都出类拔萃,“要做就做第一名”,金钱越多、权力越大、名声越响就越成功。但是,出类拔萃注定是少数人,第一名也就一个,我们不否认人都有上进心,但人人都出类拔萃或成为第一显然是天方夜谭。

成功可以复制吗?恐怕很难。没错儿,人人都有各自的天赋,没有谁比别人智商低很多,大多数人都是正太分布的中间部分。但是,达到成就感、幸福感的途径各有不同,可以讲法则,但不可以说通用的成功方法,不能简单地从唐骏或某名人的事例中复制下来,粘贴到自己身上。盲目相信成功可复制最容易使人走上弯路和错路,但当局者却以为是终南捷径。那些不懂得自己的天赋,或者知道了也放弃了的人,始终处在逆流状态,即使牺牲健康和情感获得了所谓的成功,也很难有持久的幸福感。更何况,唐骏制造假学历上位的“成功经验”你愿意复制吗?获得成功要么是一项长期坚韧不拔最终结出硕果的持久战,要么是一次获得命运之神垂青的偶然事件。连以洞察力惊人的乔布斯都说“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,唯有未来回顾时,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”,成功者的所谓经验都是事后诸葛亮,谁注意到了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?







成功学大师徒有虚名,其背后是经济利益 


成功学大师更像是传销大师 成功学大师中不乏在某领域已经“成功”了的人,但更多则是以“成功学大师”为幌子猎取财富的职业演讲家。他们有的找到了最好的顾客,那些有钱但口味并不挑剔的中小企业主,就像张悟本、马悦凌找到了那些急于治疗的病人。他们有的被叫作“培训大师”,前面冠以“国学”、“易经”、“宗教智慧”等在这个国家容易引起敬意的修饰语。他们大都履历不详或可疑,横空出世,可以在成千上万人面前滔滔不绝地演讲并赢得观众赞叹。他们有的喜欢谈论企业管理,但并不研究和创造管理理论。他们擅长用已有案例证明来自“易经”、“老子”乃至宗教的模糊万能的教训。他们喜欢慑人的头衔并愿意编造和使用它们。他们喜欢钱。他们收取高昂的费用。一个被称作“秒哥”的“培训大师”刘一秒,其“高端课程”收费每人30万元。他们守株待兔,不可战胜。


成功学盛行反映了国民缺乏科学理性传统 中国的“大师”为什么这么多?科普作家方舟子的回答是:千百年来我们没有科学理性传统,虽然也有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”的说法,但是个别的声音,不是主流。我们相信经典、皇帝、前贤圣人,包括我们的小学教育也是要相信权威、师道尊严,而不是鼓励你去怀疑去探索去求证。关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,有一个统计说(有科学素养者)是3%,我觉得是夸大了,肯定达不到。中国人也许有一些科学知识,但是缺乏对科学方法、科学思想的理会掌握。科学思想讲究的首先是怀疑,而他们(“大师”)是让你信。中国曾经的信仰衰落后,这些“大师”们就来代替,各种各样的,本质都一样。某种程度上这些都可归类为邪教,因为它洗脑嘛,跟传销很像。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都已经陷入到其中,不管形式是什么。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,要改变是非常难的,只能一点一点来。

成功学大师除了掠获天价培训费、演讲走穴费、版税等,更致命的是,他们也变相夺走了很多人独立探索、思考的机会,理性思考的人越多他们就越没有市场,因为口若悬河的洗脑式演讲就是他们的敛财之道。这无怪乎《新周刊》早在几年前就把成功学与消费主义、性自由一并列为现代社会的三粒毒药,它以速成为噱头,以名利为药效,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,投机成瘾。






不成功又不是犯罪,没什么大不了的 


“成王败寇”的社会价值观依然盛行 “不成功便成仁”、“成王败寇”,“要做就做第一名”……我们传统的价值判断里有根深蒂固的成功情结,但却没有多少人认识到里面的陷阱。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:所有的企业,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,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;所有的父母,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.1;所有的励志图书,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,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;所有的选秀活动,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,都在宣扬一夜成名、名利双收的神话……你成功了,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;失败?对不起,你不但是个Loser,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,罪名就是:你居然还没有成功!但是,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?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?是谁告诉我们“求上进”才是人生正道?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,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?


不成功不是犯罪,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成功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“成功/失败”二元对立的语境下,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。当那么多人被“榜样”和“导师”教导着踏上漫漫“成功”的时候,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、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?事实上,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,有人愿意成功向上、出人头地,这无可厚非;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、做做梦,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。每个人的性格、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,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,在这两条路之间,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。举个例子,当雅典奥运明星刘翔在北京奥运会因脚伤而决定退场的时候,不少观众嗤之以鼻甚至谩骂,但刘翔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,有什么理由说他不成功呢?即使是别人眼里的不成功,从他的角度而言,却是基于个人意志的选择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不在意结果或他人的眼光,这算不算一种成功?

 

免责声明:本站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  • 华夏精英会(jingyinghui.org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禁止色情,政治,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
  • Powered by chuangfuzhe.com V4.0.6